新闻中心 » 点经2011中国经济大势

——改变就在2011

  今天,新京报创刊7周年,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,提前迎接新一年。

  这个方式,就是邀请34位包括学者、企业家、官员在内的知名人士“看2011”,让他们和我们一道,前瞻即将到来的2011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;通过对金融、地产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9大行业,进行梳理和展望。

  我们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,寻求对于2011年甚至更长未来时期的共识。我们相信,2011年,是一个节点,是一个对未来5年描画愿景的节点,也是对过去5年检视的节点。

 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间,永远存在矛盾。这个矛盾,需要一种合理解释,需要一个公允的方案。这也正是公众对“十二五”的期待。

 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,我们目睹了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波澜壮阔的变化。全球经济似乎出现了摆脱金融危机的曙光。尤其中国,在过去阴霾笼罩的两年里,我们以一种独特的姿态,为全球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了一种“方法”。

  金融危机不只是货币问题,不可能通过超量的货币就能简单解决。尽管我们采用了简洁速效的方式应对危机,但危机的深远影响仍将存在。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,甚至更长远的将来,世界包括中国还要为这场金融危机埋单。

  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们看到的众多商品涨价,就是太多的货币在市场上的体现。

  当市场上的货币变多,而我们手中的货币没有增多的情况下,就意味着钱包中的钞票在贬值、银行卡上的数字在缩水。以此为例,宏观经济的难题,最终转化为个人的难题,同样,个人的难题,就是国家的难题。

  我们宁愿将一系列的经济难题,看成是“倒逼”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进动力。这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这些方面:

  其一,经济结构调整能否获得实质性进展。结构调整,这个我们已耳熟能详的关键词,依然凝聚经济发展之弊。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,在金融危机冲击下,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。危机提醒我们,依靠外需是中国经济的软肋。我们欣然看到,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,“促进内需”被浓墨论述。

  其二,频频出现的“微观调控”能否淡出。市场经济的运行,主要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自行调节。当然,市场的健康发展,离不开有形之手的调控。在宏观调控手段频现的同时,一系列的微观调控手段常常突如其来地出现。这些微观调控手段,犹如滥用抗生素治病,短期效果明显,长期来讲会破坏市场内在的免疫力。因此,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,“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”的表述值得期待。

  其三,收入分配改革能否尽快破题。改善民生,从根本上说,无外乎从两个层面入手,一是增加民众收入,一是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。在改革开放走完30多年的历程后,改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局面,成为社会迫切期待的议题。2010年,“收入分配改革”的呼声高涨。中国经济30余年的快速发展,积累了大量财富,这让“国强民富”局面的呈现有了物质基础。让所有参与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,是我们发展的本意。

  其四,市场环境公平正义能否强化。2010年,数十家中国民营企业远赴美国上市。在为它们上市高兴的同时,有一个问题值得反思,他们为什么到海外融资?市场的魅力在于公平正义,在于透明高效,在于宽进宽出。一段时期以来,我们看到国有资本不断做大做强,而民营资本在许多领域踟蹰不前。对于“国进民退”,激烈的争议中也透露出一种情绪的表达。这种情绪的实质,是呼唤市场的公平正义。

  过去的5年,我们看到了保持高速增长的GDP数字,也听说了财政收支仍然紧张;许多人住进了宽敞的楼房,也在报纸上读到了土地拆迁引发的冲突;我们看到了国有资本高歌猛进,也听到民营资本的忧伤……

  事实上,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,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都已经以“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的表述体现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“改革和完善”,归根结底,体现为“政府”与“市场”关系的调整,或者体现为政府对市场规则的保障和公正的维护。

  2011年即将到来,这一年会像过去的每一年一样,有许多新的问题与我们不期而遇。我们需要做的,并非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,而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所做的,应该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,用公允的方式去解决。

 

    
Return to top